OLED、Micro LED技术各寻突破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邓雅静,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5年,彩电显示技术领域发展前景充满未知。回望刚刚过去的2024年,不同于液晶面板技术在低端、中端、高端市场的攻城掠地,OLED面板、Micro LED依旧在高端市场寻求突破。OLED面板、Micro LED都在大尺寸领域无法摆脱成本高的瓶颈,值得关注的是,OLED面板经过多年发展,在中小尺寸领域早已全面渗透,Micro LED目前仅表现为在微显示领域的商业化有望提速。

IMG_256

OLED:亮度不断突破,但成本仍然是瓶颈

WOLED和QD-OLED是大尺寸OLED电视面板的主流技术,分别由LG和三星主导。WOLED采用白光OLED自发光,通过滤光片产生RGB色彩,近年来通过LGD的创新,亮度和色域有所提升,但整体色彩表现相对较弱,且全屏亮度偏低。QD-OLED则通过量子点技术提升色彩纯度和亮度,但抗环境光干扰能力较差,且在生产过程中成本较高。

针对WOLED全屏亮度低和成本高的问题,LGD在OLED面板技术上不断创新,研发出第四代WOLED技术——4堆叠结构WOLED。近日,LGD宣布量产4堆叠结构WOLED。相比蓝色-黄色-蓝色的3堆叠结构,4堆叠结构的WOLED是在玻璃基板上依次蒸镀阳极(正极)-红色-蓝色-绿色-蓝色-阴极(负极)等制成的。4堆叠结构WOLED的最大亮度为4000尼特。LGD方面表示,通过增加产生的光量,将最大亮度提高了33%。不仅如此,光的三原色,红色、绿色、蓝色元件都作为独立层分离,颜色纯度提高,颜色亮度比上一代提高了40%,达到2100尼特。

同时,通过采用这种新的4层堆叠技术,LGD的WOLED将不再需要使用成本高昂的微透镜阵列技术。这意味着,OLED面板的价格可能会下降,有望进一步推动OLED电视的普及。

三星显示也致力于提升OLED面板的亮度,并降低成本。QD-OLED是三星显示推出的4堆叠结构的OLED面板。据了解,不同于LGD的红色-蓝色-绿色-蓝色的结构,三星QD-OLED的发光层由蓝色-蓝色-绿色-蓝色构成。为了进一步提升QD-OLED面板的亮度,三星显示计划在2025年推出新一代QD-OLED面板,亮度有望超过3600尼特,并力争2026年达到4000尼特的峰值亮度。据介绍,新一代QD-OLED面板的制造基于新的工艺流程,该流程将取消单独的彩色滤光片/量子点基板,转而将量子点直接印刷在封装层上,从而简化为单层结构。

盘点2024年OLED面板行业发生的大事件,TCL华星量产印刷OLED面板一定不会被漏掉。2024年11月,在TCL华星全球显示生态大会上,TCL华星宣布旗下印刷OLED面板进入量产阶段。据介绍,这是全国首条印刷OLED面板生产线,位于武汉,此次投入量产的是21.6英寸4K医疗显示面板,每月产能为2万片。在CES2025上,TCL华星也展出了该4K印刷OLED面板。可惜的是,这款面板仍然聚焦中小尺寸,在大尺寸市场还不能撼动LGD和三星显示的“唯二”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尺寸OLED面板领域,如果还是两家供应商,参与企业较少,成本下降的推力不够,OLED面板难以实现实质性发展。以75英寸OLED电视为例,目前市场价格在18000元左右,同尺寸Mini LED电视的价格仅有5000元左右,谁的优势突出一目了然。这就是为何OLED电视发展多年一直市场占比很小,而Mini LED电视作为后起之秀却在2025年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20%的原因。

事实上,OLED面板只是在大尺寸应用上难以突破,在中小尺寸领域早已攻城掠地,且市场渗透率越来越高。OLED面板在电视机领域想要实现在中小尺寸领域的成绩,供应商的寡头化、成本高等都需要突破。

Micro LED:微显示领域有望商业化加速

Micro LED集成了LCD和OLED的全部优势,具有画质高、能耗低、寿命长等显著优点,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

在刚刚过去的CES2025上,Micro LED产品高频亮相。海信、三星、友达、天马微电子、雷鸟创新、群创、VueReal、Vuzix、思坦科技、歌尔、Aledia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均展出了多款Micro LED产品,包括电视机、车载屏、AR眼镜、手表等应用,以及Micro LED美妆镜、Micro LED智慧镜面显示器等创新应用。

上下游集体展出Micro LED产品,反映出产业创新热情高涨。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Micro LED显示器件的制造可分为两大路线:巨量转移和单片集成。巨量转移是将微芯片与源基板分离并批量拾取,然后单独或成组转移到显示基板对应的像素电极上,可应用于不同尺寸、不同材质显示基板的场合。单片集成即通过键合的方式将源基板上的芯片一次性集成到驱动器背板上。

“目前,这两种技术路线各有优缺点,都没有解决Micro LED制造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某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巨量转移,由于工业化生产要求巨量转移良率不低于99.9999%,芯片转移误差不超过±1.5μm,传统的芯片转移、封装等技术手段无法达到工业需求,巨量转移技术成为制约Micro LED显示量产的技术瓶颈。对于单片集成,虽然基于单片集成工艺的硅基Micro LED完美避开了巨量转移的技术瓶颈,但目前只能显示一种颜色,也只有很小尺寸。由于尺寸较小,目前Micro LED仅限于应用于VR、AR、智能手表等高分辨率微显示器领域。”

于是,降低成本是Micro LED产业未来突破的关键,否则就会像OLED一样,久久陷入高端市场,无法完全覆盖市场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Micro LED技术取得诸多进展,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成本高的问题,但也算是向前跨了一大步。

2024年,辰显光电、天马、利亚德、思坦科技等多家企业的Micro LED项目相继开工、投产、量产,涉及Micro LED中试线和量产。

除此之外,天马、京东方、友达等多家头部厂商的Micro LED相关产线即将于2025年量产。例如,友达最高世代4.5代Micro LED生产线,预计2025年投入量产。

“随着这些Micro LED产线逐渐投产、量产,2025年将是Micro LED技术商业化应用重要的一年,终端应用也会出现更大的转机。”某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转机’更多会出现在智能眼镜、VR等微显示领域,彩电这类大尺寸应用领域依然难以形式突破。”

根据LEDinside不完全统计,2024年已有11款新型AR眼镜采用Micro LED技术。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2024近眼显示市场趋势与技术分析》报告,Micro LED预计将在2024年占据AR装置市场18%的份额。到2030年,AR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50万台,Micro LED的市场份额预计增至44%。

综合来看,虽然Micro LED目前仅在微显示领域的商业化有望提速,但在彩电等大尺寸行业的应用前景同样令人期待,毕竟全产业链的集体努力所迸发出的能量不容小觑。Micro LED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0)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邓雅静,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