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的第二届远见者大会看美的的远见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陈莉,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4年10月16日,在美的集团第29届科技月期间,第二届远见者大会在顺德举办。此次会议聚焦了两个主题技术: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主题也定为“Future Of AI And Energy Transition”(人工智能与能源转型的未来)。从中似乎也可以隐隐窥见美的对未来的判断和发展的方向。

关于人工智能

在“FUTURE AI”环节,本次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以及中山大学教授、鹏城实验室多智能体与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长林倞。

IMG_257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

丁汉做了《机器人未来技术研判》的主题分享。他表示,近年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人未来应用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融合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期待。对于未来的具体趋势,丁汉认为,在人形机器人、养老、医疗、制造等领域,机器人都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丁汉的团队在机器人智能制造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并在这个方向上引领国际发展。丁汉认为,与传统加工不同,机器人加工首先要有引导,根据测量的结果进行路径规划。当然,最主要的是要跟AI结合,最后做到测量加工一体化。

丁汉认为,人形机器人有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同时人形机器人也是各种技术的集大成者。它的难题就在于让机器人从专用走向通用,同时在体能、技能、智能以及电机等关键技术上还需要突破。

丁汉表示,人形机器人要做到强引领,需要在加强技术研究的同时提出一些示范应用。“比如在工业现场、养老康复、重大安全领域进行应用。”丁汉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我觉得需要产学研合作,政府、全产业链、高校、企业落地,另外我们要打造核心技术,真正让人形机器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一定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丁汉说。

IMG_258

中山大学教授、鹏城实验室多智能体与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长林倞

林倞分享的主题为《大语言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及未来展望》。林倞认为,相较于之前更多的离身智能,具身智能具有主动性、强交互性。”我们从传统的传感器构成的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声音,到3D的、物理的、负传感器构成的一个空间,并且能够通过机器人去主动地、自适应地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我认为这是一个从离身到具身的很大的跨越。”

林倞表示,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具身智能的关键技术,包括感知技术、任务规划和决策技术以及如何实现虚实结合,打造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生态等方面,都还面临着挑战。而在这几个方面,林倞的团队也都在努力进行突破。比如,结合大语言模型,使用大模型来驱动更复杂的任务,即用大语言模型来帮助任务的拆解,用跨模态的多模态模型来实现场景中关键位置跟地标的发现,最后实现任务的执行;用语言模型来生成控制指令,通过一个模拟仿真环境强化大模型对空间的感知能力;还有如何定义机器人的由十步、几十步任务构成的长程任务等等。林倞透露,最近,团队还进行了具身智能虚实迁移的探索。他说:“具身智能,首先就是让人工智能感受到它的本体。”

关于能源转型

在“FUTURE ENERGY TRANSITION”环节,本次大会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天寿,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邓涛教授。

IMG_260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天寿

赵天寿的分享主题为《能源转型与新型储能》。赵天寿认为,实现碳中和,最根本的是要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实现能源转型,而由于太阳能和风能的不可能控制性和波动性,使发展储能尤其是长时储能成为非常关键的要素。“高安全的储能技术,是未来电力系统必备的技术。”赵天寿说,“当风光电占比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天气原因、气候原因有可能出现断电,必须靠长时储能作为一个保障。另外,在电网侧如果要做到移峰填谷,提高电的利用率,长时储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赵天寿认为,成熟的长时储能技术应该具备三大条件,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和资源可及。而可流动的能源载体由于它的容量和功率是可能解耦的,特别适合于长时储能场景。“要实现一个长时储能目标,首先要有一个可流动的能量载体,要配有相应的像锂电这种电化学的能量转换装置,从而才能够实现高效、时长灵活的整个储能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流体电池,它用的能量载体都是可以流动的,包括氢气、甲醇、氨等燃料,还有电解液,都是可流动的能量载体。”在此基础上,赵天寿特别分享了一种新型的储能技术——液流电池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它不同于传统的固态电池,能量是储存在电池外面的电解液罐中,它的能量储存的能量载体是电解液,是可以流动的。由于这种流动性,可以流动的能量载体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时长非常灵活;由于电解液在大型储能场景用的液流电池都是水系的电解液,所以非常安全。”赵天寿说,“液流电池的技术门槛非常高,如材料、关键部件都要有系统技术,有非常多的技术门槛需要突破,我们采用新的研究办法,特别是利用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结合过去传统的办法,来应对里面的关键部件、关键材料的设计,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一些突破。”

邓涛的分享主题为《仿生热能材料及技术》。邓涛介绍,从材料角度来看,如何在能源应用过程中提高效率,向大自然学习,也就是仿生,是他和他的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领域包括热探测、热储存、热转化等。

IMG_261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邓涛教授

“比如蝴蝶,是通过吸收太阳光的光热转换来维持它本身的生命运动,实际上蝴蝶给我们的启发,是吸收的光变成热并不局限于表面,实际上它是一个体效应,光子是直接传输到整个翅膀身体里的。”邓涛说,“这启发了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直接把光热转换的材料放在储热材料本体里,通过光子来传输热能,而不是通过声子。原来通过声子受限于热导率,所以热能的传递相对距离比较短,而通过光子传输可以突破这个局限。”“比如随着水温的变化,鱼类会通过调整它的密度在水中实现上升和下降。所以我们引入了气液相变,当温度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液相变会产生气泡,气泡产生了以后就让我们这个网上浮,避免了安全隐患。”邓涛又举例说,“通过这个设计就可以大大增强光热储热的能量密度,这是目前光热储热聚焦太阳能储热的能量密度最高的,是直接储热。”“另外,因为热能实际上主要是以红外形式体现的,所以我们也开展了一个项目,就是利用人体发射的红外,来进行一些工作,比如用人手去做红外的探测、红外性能信号的传递等。”

人工智能和能源转型的未来与美的的未来

人工智能和能源转型两大尖端技术话题同时出现在美的科技月期间举办的远见者大会上,看起来也并非偶然。在两大技术领域,美的不但在中央研究院层面进行了技术布局,从美的美言大模型的推出,以及并购科陆电子和合康新能,都能看出,美的在产业布局上也有所动作。

IMG_263

对此,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DO张小懿表示,美的非常重视智能化的推动,人工智能也是美的集团的战略方向。目前,美的也在人工智能方向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美的的算力平台第一版已经由美的软件工程院发布并上线。”张小懿透露,除了算力平台,美的的算法平台和接入平台也都正式启用。另外,他还强调,希望人工智能工具能够进一步融入到美的每一个业务领域,“希望明年或是今年晚些时候,在每个领域都能看到突破性的AI应用。”张小懿说,“当然,我们最终是希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搭上AI的列车,如果把家用电器看成是一个执行机器人的话,它的大脑在哪里,我们家庭的智能体战略项目,包括工厂智能体,包括库卡机器人也融在里面,这些战略项目现在也都在推动中。”对于美的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计划,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透露,美的已经在人形机器人尤其是核心零部件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索。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工业技术事业群总裁伏拥军介绍,在新能源领域,美的做了一些布局,包括光伏集成、复式储能、工商业储能、大型储能,“美的在产品的电化学储能这个领域进行了各个场景的全覆盖。”伏拥军表示,美的作为大企业参与其中的时间点是非常好的,我们坚持做好产品、做好商业,最后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好的企业才能真正生存下来。

很显然,几位专家对于美的在两大领域的发力和投入也充满期望。丁汉认为,美的在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迭代、关键零部件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他期望美的能够立足于长远,超前布局,坚持投资未来。赵天寿对于这个观点表示肯定。他说:“企业也应该去布局前沿的技术。”邓涛则表示,目前,对于尖端技术领域,高校牵头比较多,“我个人认为还是得企业的研发中心站起来承担这个责任。从全球来看,很多关键技术的落地还是得靠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来推动。”林倞表示,希望美的未来能够立足于大湾区产业,甚至辐射全球,把供应链、硬件、应用场景、人才储备优势,以及把高校、研究所等资源整合在一起,既做一些前沿探索,同时又能够把一些技术落下来。

伏拥军表示,储能是一个巨大的赛道 ,美的这样的企业一定要参与其中。一方面,美的会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会去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张小懿对美的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未来也充满憧憬:“对内,我们要实现全面数字化和全面智能化。对外,我希望全球越来越多的用户能用上美的家庭智能体,有越来越多的工厂能用上美的的工厂智能体和解决方案。”

(0)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陈莉,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