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行业科技战“疫”先锋队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文章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作为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企业是科技抗“疫”的重要力量。从2月18日,紧急成立医疗科技子公司,到3月9日,正式对外售卖用自主制设备生产的口罩,再到近日公布研发出杀灭率高达99%的杀新冠病毒空气净化器,格力电器以“速战速决”的效率和切实可见的“战果 ”,成为家电行业“科技”战“疫”当之无愧的先锋队。
“国家需要我们就造”
杀灭率达99%的“新冠病毒猎手”面世
在国家遭逢疫情,人民健康受到威胁之时,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科技抗疫是责任所系,亦是社会大爱所在。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然而企业的能力背后,责任和压力也同时存在。有时候,付出意味着
“吃亏”。
“我找到了克服疫情困难的办法,那就是要具有‘吃亏’精神。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忘我舍我的精神,更要有关爱社会、关爱别人的精神。”董明珠于日前金蝶公益直播现场表示。
这不是董明珠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提起“吃亏”精神和责任担当,然而在格力本身亦受疫情影响的当下,在董明珠这种“吃亏”论显得格外可贵。
在董明珠的带动和影响下,格力人在疫情之下“救急如救火”,一线疫情缺什么,格力人就尽其所能做什么。全国联动捐款捐物,安装工3天3夜不免不休驰援火神山、雷神山;焊工连续作业30个小时,完成雷神山1000多个焊接点;紧急承接测温仪的开模,于10天之内,设计、开发出了66套模具。面对“一罩难求”的局面,紧急跨界生产口罩,口罩上线后日投放量不断提高,从10万、12万,到16万,越来越多人在“物美价廉”的格力口罩下安心呼吸。
疫情紧急,董明珠始终将科技看作企业助力战“疫”的核心力量。因此格力不仅救急还要灭“源”,啃别人不愿意啃的“硬骨头”,有针对性的研发可杀新冠病毒的空气净化设备。
“从事研发净化器工作的是格力一支非常优秀且年轻的团队,就在这一刻许多年轻技术人员依然住在研究室里面,实在困了就睡一会儿,醒了就继续搞研究,这群年轻人展现了他们的担当,这也是我在疫情当中的最大的收获。”回顾可杀新冠病毒净化器技术研发的困难之路,董明珠感慨良多。
历经两个月,“新冠病毒猎手”——格力可杀新冠病毒净化器即将面世,经相关专业机构认证,新冠病毒杀灭率高达99%;在武汉定点医院实地测试,效果广受好评。
“有要有人做这些事”
投入10亿元深耕医疗设备制造领域
尽管用2个多月的时间就研发出了 “新冠病毒猎手”—格力可杀新冠病毒净化器,董明珠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该产品仍有“遗憾”。她表示格力空气净化器如果能够早一个月或半个月研发出来,那么在这项技术的保驾护航下,被病毒感染的医护人员或许会更少,格力“黑科技”就能为抗“疫”做出更多贡献。
“媒体报道有三四千的医护人员被感染,我觉得很难过。通过这款产品净化产品,能够减少医务人员的感染机会,这才是最大的贡献。”董明珠略带遗憾地说。
作为一名制造业资深从业人员,董明珠对于核心技术的力量体会深刻,回想格力29年的发展历程,董明珠表示,格力从最初的代工和贴牌,到如今成为一家元多化、世界型的工业制造集团,从想花钱买技术都没有门路到世界空调技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归功于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科技,也离不开格力自主培养人才。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这句关于核心科技重要性的论述,不仅被董明珠时常提起,也已成为9万格力人的座右铭。
秉承自主掌握核心科技的精神,格力于2013年进军智能装备和精密模具制造领域,此次格力紧急跨界生产口罩、护目镜等产品的诸多设备为自主制造,生产测温仪的模具也是自主设计、制造。
“企业要出于责任与担当行事,而不要投机,不要去考虑困难与后果,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的装备、模具从一无所有,到今天能够服务其他企业,缓解国家的燃眉之急,我认为这是值得的,说明前面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助力抗“疫”,让董明珠看到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力量,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命”,还能挽回一条条鲜活、实在的生命,“不怕吃亏”的董明珠带领“格力再次行动起来。
董明珠在金蝶公益发布会现场宣传,在坚持格力电器空调主业,持续发力现有消费板块和工业装备板块的基础上,格力将拿十个亿出来,涉足医疗设备领域。
“疫情发生后,医疗设备领域缺少核心科技而出现了短板,以前人们对于医疗设备制造领域技术自主可控意识不强,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的意识增强了,医疗设备领域的核心技术必须要突破,问题必须要解决,总是要有人干这个事。”
未来格力电器将从制造口罩、护目镜、测温仪等日常卫生用品的设备开始,逐步深耕向高端医疗设备发展技术研发。对于即将可能迎来的困难,董明珠说:“也许我们看到的明天可能还是黑暗的,但是后天也许就是阳光、光明的,我们要敢于面对黑暗,敢于期待光明。”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