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特:逐日追“风”“90后”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的众多精彩语录中,《电器》记者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在2019美的集团经营管理年会上,他阐述美的“需要六大改变”时所说的话:“年轻人要从后排往前冲。人才从来不缺,缺乏的是用人的机制、胆识,只有惯性被打破,改变才能真正发生改变。”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156407948/641

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胡斯特

2019年10月22日,在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里,《电器》记者见到的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胡斯特,就是方洪波这番话的完美例证——2017年7月,北京大学流体力学博士毕业后进入美的中央研究院;2019年7月,接替上一任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张辉正式成为新一任所长。短短两年时间,作为一名“90后”的胡斯特,完成了从应届毕业生到研究所所长的“进阶”。

这样的成绩自然离不开胡斯特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同时也与中央研究院乃至美的集团的人才观密不可分。用胡斯特自己的话说:“美的愿意给应届毕业生机会,愿意给年轻人机会。”

成就感来自研究成果落地开花

1990年出生的胡斯特,父母给他取了这个特别的名字,发音与英文单词“FIRST”近似,希望他以后凡事能争做第一。尽管胡斯特自谦自己并没有完全达到父母的这一期望,并不是事事都争第一,可是进入北京大学攻读“本、硕、博”的学习经历,足以证明他的优秀,以及对自己的不断要求。

胡斯特幽默地把自己从事的流体力学专业称为研究“风水”的学科。实际上,他在学校里学的是“飘在天上”、听起来“高尖端”的航空发动机中的流体力学,毕业后却选择来美的做“落在地上”“接地气”的家用电器里的流体力学。

对于其中的原因,胡斯特十分坦率地对《电器》记者娓娓道来。进入美的中央研究院工作,胡斯特自己也意不想到。2017年上半年,即将博士毕业的胡斯特,站在择业的十字路口。

“我们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半人会选择继续做学术研究,还有比较多的人会选择进入航空研究所等单位。”胡斯特本以为自己也会沿着这些路线,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当美的在北京的就业宣讲会,与上海一家有过合作项目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的就业宣讲会时间冲突时,他选择了后者。

然而人生的际遇总是出人预料的。对美的并没有太多了解的胡斯特,在海投简历后,却意外接到美的中央研究院的面试通知。面试他的人是前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张辉。与其他面试不同,同是流体力学专业博士的张辉,更多地在技术上与胡斯特进行了交流。“这非常符合我的期待和需求,因为我更想了解自己即将就职的企业拥有怎样的技术基础,以及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那次面试,胡斯特与张辉聊得非常投机,“张辉所长的专业水平让我大吃一惊,我也第一次了解到美的竟有如此专业的流体力学团队。”

回到北京后,胡斯特除了对美的进行多方了解,也思考了许多。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期,一直同一些航空工业研究所打交道的胡斯特十分清楚,这些单位的个人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不仅如此,航空发动机行业对于新技术的发展谨慎保守,更强调可靠性。

“许多人辛苦研发出来的技术直接就转成储备技术了,我读博士学位期间做的研究可能要30年以后才能应用在航空发动机上。”胡斯特对《电器》记者苦笑道,这对于研发人员来说,是很沮丧的事,“我们更希望能看见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快地落地应用,这能带给我们很大的成就感。”

美的中央研究院恰恰让胡斯特及其他研究人员,获得了这份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的研究设计迅速落地,造福于消费者。“我去年设计的两款风扇,现在已经搭载在美的空调上,年销量分别达到500万台和1500万台。”为此,胡斯特特意去卖场里看这两款空调,心里特别骄傲。

美的给了年轻人最好的施展“舞台”

在美的中央研究院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胡斯特衷心地感觉到当初选择的正确性。“美的给所有研发人员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舞台,让你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胡斯特感叹道。

在张辉调任美的家用冰箱事业部之后,仅仅在中央研究院工作两年的胡斯特成为他的继任者,担起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的“担子”,成为中央研究院全部研究所所长中最年轻的一位。这在其他多数企业按资排辈的人才提升机制中,几乎可以称作“奇迹”。

“美的对年轻人的信任,是很多企业无法比拟的。”破格选拔年轻骨干,刚刚入职的胡斯特,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告诉《电器》记者,尽管许多原理相似,但航空流体力学和家用流体力学差异较大,比如风扇设计,航空发动机上的风扇虽然尺寸大、转速高,但其他部件会围绕它去调整设计,设计限制并不多;而家电用电机风扇就不同了,尽管转速低、尺寸小,但不是主要部件的它必须在很多限制条件下完成设计,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和困难。

因此,尽管是流体力学专业的博士,胡斯特最初面对家电这个陌生的领域也难免有些忐忑和底气不足。2017年7月31日,第一天上班的胡斯特,为了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早早来到中央研究院,结果接到的工作任务令他“有点懵”。任务是让他优化一款年销量100万台的吸尘器的高速风机,以增强吸力。“我原以为新来上班的员工应该是被培训,完全没想到一来就面临这样的情况,而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吸尘器的风机长什么样子,何况给我的项目期限就3个月。”心里直打鼓的胡斯特只能硬着头皮上。不过幸好有有经验的老员工带他去拆机,给他讲解原理。同时,胡斯特也赶紧打电话向自己的老师求助,找到许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开始自学。经过许多个加班熬夜的日子,他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

经过这件事,胡斯特也看到了美的的“速度”和让年轻人“放手去做”的风格。“许多公司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而美的非常注重校园招聘,愿意自己培养年轻人才,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成本。我觉得这正是一个大公司的担当与风度。”胡斯特说。

在不断试错与自我否定中继续前进

美的中央研究院流体力学研究所团队目前现有19人,对技术创新的渴望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在这里我们要不断面临新的挑战、适应新的压力,只有这样才会有自我提升。如果一直呆在舒适区,我们都会觉得很不适应。”胡斯特笑着说,“我们常说,在美的是‘一年工作经历两年工作经验’。”

然而,技术研发工作更多要面对的,是忍受枯燥乏味的过程,与过程中无数的挫折。“我们就是在不断的试错与自我否定中寻找正确的方向。”胡斯特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2016年,流体力学团队从航空工业中得到灵感,开始研究对旋风机技术。最初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能效,但后来发现只能节省2瓦电,作用有限且增加成本。

在否定最初的方案之后继续挖掘,他们发现,对旋技术可以让气流减少对周围空气的扰动,风最远可吹20米。“一开始我们觉得这好像没什么用,但和家用空调事业部的同事交流后发现,这对于大客厅来说,可以把冷气送得更远,让整个空间温度更均匀。于是我们开始和家用空调事业部的同事合作研发。”胡斯特介绍称,但增加电机意味着增加成本,只是吹得远这个优势又远远不够,用户再多买一个电风扇也可以实现这个效果。

“当研究陷入僵局后,一个偶然的发现令我们兴奋不已。一次测试中,我们发现,对旋技术竟然可以控制气流大角度发散。这意味着其不仅可以让风吹得远,还可以多角度自由控制风感,让用户自由选择。”胡斯特告诉记者,最终经过多轮的优化,这项技术在美的东风空调上实现落地。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有些周期一年项目的,前10个月都没有进展,最后两个月突然找到突破口,这是非常常见的事。”胡斯特说,创新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否定自我的过程,然后在否定自我中又找到新的方向,可能又会有新的发现,最终找到有价值的应用。

目前,作为如此优秀的团队的领导者,胡斯特备感压力与责任,从原来更多的个人奋战,变成协调团队去战斗,他一直在不停地学习,更多地吸取经验。谈到未来的工作规划和目标,胡斯特说:“我们希望能够研发更多创新技术,同时我们的团队也能成为家电行业乃至整个民用工业里面水平最高的团队。”

(3)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