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多层次人才为制造业谋发展“先手棋”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国家倡导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制造业也在谋求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的构建、柔性生产的推进、自动化的落地……这些都需要技术和人才逐步实现。在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将紧抓“人口红利”转变为享受“人才红利”?对于制造业来说,培养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才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先手棋”。
作为制冷行业的技术引领者,格力的人才培养制度和做法为业界所称道。就以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来说,格力赞助并协办这一比赛,与行业协会、高校一起搭建创新实践与技能演练的平台。校企合作丰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而格力对于人才培养的努力却不止于此。
众所周知,高校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场所,为原始创新蓄积力量,企业则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大学生的创新获得“接地气”的机会。格力不仅连续八年赞助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并为表现优异的学子发放offer,提供直接进入职场的机会。除此之外,格力还赞助中国大学生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大赛等大学生竞赛,表现出格力对于培养行业未来人才的责任和担当。
(图为获得直通格力offer的竞赛大学生)
为了让大学生和青年能够在职场中获得更快地成长,更全面地实现价值,格力每年从全国优秀高校引进近2000名大学生后,通过构建“全员培训”体系,为广大员工提供终身职业培训服务,让大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滋养,并根据个人特质获得最优的职业规划。
培养技术研发人员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更能推动一个行业的技术升级突破,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比如格力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的三缸双级变容压缩机技术,在超低温工况下还能高效制热,这一突破引领了行业在热泵空调领域的发展,这一创新成果就是由格力自主培养的研发人员实现的。
格力推行“研发经费不设上限”的制度远近闻名,它成立的14大研究院更培养出了一批专家式的科研人员。目前,格力已培养出1.2万名研发人员,是格力实现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不仅如此,针对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格力构建了高效的制度和平台,为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培养生力军。制造业自动化时代开启后,工业机器人逐步取代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工厂需要的不仅仅流水线上的操作员,更需要能够推进自动化技术落地实践的中高级技术人员。
据了解,通过构建培训制度、导师制度,举办技能演练大赛,鼓励一线工人自主学习,格力将3万多名一线生产工人培养为技术工人,其中1681人获评公司科技专家称号,中技以上人才达5503人,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此外,格力与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高职专科层次的明珠产业学院,设立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等8个制造业领域相关专业,为行业和企业培育适应新产业、新领域并具备综合技术实践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
董明珠认为,培养人才在于“营造更好的环境,把年轻人的智慧释放出来。”而无论是什么岗位、什么层次的人才,他们的“智慧”在格力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企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人才,而一向倡导自主培养人才的格力,正让每一个创新型人才能够在这一舞台上绽放闪光点,获得价值感。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