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知声全栈AI硬核技术首度曝光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李志刚,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3月27日,“2019云知声AI技术开放日(Open Day)”活动首站在北京举办。此次活动以“AI技术与应用”为核心,在“云知声全栈AI技术发展”主论坛之外,还设置“知识图谱”与“AI芯片”两大平行分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产业实践,为产业人士带来前沿技术、优秀产品及行业应用的全方面解读。

AI理性回归,全栈能力建设成决胜关键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成林在致辞中指出,在当下AI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浪潮中,要服务好消费与产业升级的需求,技术与应用的挑战十分艰巨。对于AI企业而言,必须建设更加全面的技术体系,才能不断适应并满足场景化的实际问题,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现场,云知声董事长、CTO梁家恩博士在题为《理性时代的AI技术与产业展望》的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对于行业的理解与思考,并解读了云知声覆盖感知、认知与表达的全栈AI技术图谱,贯穿技术、产品与产业闭环的全栈AI产业能力,以及从底层算法到AI芯片的硬核实力。梁家恩表示,通过将能力封装在自研AI芯片之上,云知声打磨了“云端芯”一体化产品体系,落地“AI+生活(家居、车载、机器人等)”与“AI+服务(医疗、教育、政务、酒店等)”两大核心场景,继而贯通云知声从AI技术到产业应用的生态闭环。他进一步介绍说:“在全栈能力与硬核科技双轮驱动下,云知声定位需求与问题,致力于打通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的闭环,解决产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问题。”
随后,云知声副总裁、芯片研发负责人李霄寒从设计的挑战、设计维度以及核心技术等方向,分享了云知声对于AI芯片行业和技术的看法。他认为,针对人工智能的芯片设计,面临着碎片化场景、冯·诺依曼内存墙、边缘侧应用的低功耗需求、安全需求四大挑战。芯片设计需面向具体场景,基于端与云互动的思想提供多模态处理的能力,在性能、功耗、面积上达到优异平衡,并兼顾连接和安全的需求。
围绕人机交互对话系统,云知声AI Labs资深专家刘升平介绍了云知声在这一领域的典型技术与进展,包括流式交互、语用计算与知性会话。他指出,从2013年开始发力语音交互系统,到2016年正式提出流式对话方案,至今,云知声已将知识引入对话过程中,让知识图谱全程参与整个对话过程,包括聊天、问答,都由知识图谱来支撑,赋予机器聪明头脑。
针对远场语音识别的前端信号处理技术,云知声AI Labs 资深专家关海欣表示,解决远场语音识别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远场拾音,需从前端的信号处理阶段入手,妥善处理好回声、混响、噪声3个核心问题。在回声消除、混响抑制、噪声处理等方向,云知声已有领先的成熟技术方案,相关技术指标均达行业一流水准。

AI芯片百花齐放,云端、边缘侧殊途同归
在AI芯片分论坛中,李霄寒、寒武纪副总裁刘道福、NextVPU(肇观电子)联合创始人陈涛、比特大陆算丰 AI 产品线总裁阮沈勇四位嘉宾,结合各自公司的业务方向,就AI芯片的关键技术、设计难点与场景应用进行了分享。
李霄寒认为,IoT结合AI化浪潮,需要全新的AIoT芯片,多模态AI芯片是关键一步。AI与IoT的叠加要求传统解决方案朝五大方向转型:从通用架构到AI架构、从依赖硬件到软硬件一体、从PPA模式到垂直场景模式、交互从单模态转向多模态、设备从独立到协同。为此,云知声提出Skills On Chip概念,打造了Deep Net2.0多模态神经网络处理器IP,可兼容多种神经网络。
刘道福结合自身产业经历,多角度分析了智能芯片该如何做到好用和通用。他认为,设计灵活的指令集,设计可扩展性强、高效的架构,提供灵活的运算器方案,支持主流编程架构,在大规模商用中得到反馈和修正等均是做好智能芯片的重要手段。
陈涛重点介绍了其最新推出的AI视觉处理器芯片N171。他介绍,N171是一款高度集成的SoC芯片,可作为主芯片独立运行操作系统,还可为计算机视觉定制特殊的视觉成像引擎,可广泛用于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方面。

(0)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李志刚,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