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惟运于心

访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金松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西贝拉)是《电器》记者最熟悉的企业之一。多年来,他们踏实、严谨、认真、专注、低调、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作风给《电器》记者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只是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总结和形容。直到今天,当“工匠精神”一词“火”遍大江南北之时,才发现,这简单的四个字,正是加西贝拉的真实写照。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西贝拉)是《电器》记者最熟悉的企业之一。多年来,他们踏实、严谨、认真、专注、低调、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作风给《电器》记者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只是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总结和形容。直到今天,当“工匠精神”一词“火”遍大江南北之时,才发现,这简单的四个字,正是加西贝拉的真实写照。

  “2016年4月,加西贝拉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与潍柴动力、格力电器、海信集团等国内制造老牌龙头企业共80个组织一起获此殊荣,并实现了中国压缩机行业中国质量奖奖项零的突破。”在加西贝拉三厂的会议室里,加西贝拉总经理朱金松对《电器》记者提起这件事,还有些感慨,然而,他又说:“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还不够‘工匠’。”在成绩面前的谦逊、淡定和低调,正是佐证了工匠精神已经浸润在加西贝拉的灵魂深处。

  

人是匠心之本

  “要追求工匠精神,人的素质是第一要务。”朱金松对《电器》记者说,“把人打造成工匠,人才能成为工匠精神的载体和传播者。”

  在很多企业中,说到重视人才培训,大多集中在技术研发部门。然而,加西贝拉却并非如此。“当然,我们很重视技术力量的培养和充实。1998年,加西贝拉就率先建起了中国冰箱压缩机行业首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此后,加西贝拉技术研究院、加西贝拉院士工作站、加西贝拉欧洲和美国技术营销中心相继成立。”朱金松说,“技术中心不能只是空架子,它的灵魂还是人,所以,从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那天起,我们就大幅提高技术人员的奖金。目前,加西贝拉有硕士、博士及以上研发人员和外国专家近百人,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当然,我们说的‘以人为本’,绝对不只是对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培养,而是对全员素质进行有效提升,让工匠精神贯穿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朱金松强调说。

  据介绍,近几年来,加西贝拉在提高员工培训方向做了大量工作。“以前,我们去国外企业考察,发现人家的培训比我们多很多。”朱金松说,“我们现在也非常重视培训,包括自己给员工进行培训,外边请专家来培训等,有全员培训,也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 我们的技术专家会自己编写教材为生产线一线员工培训。2015年,加西贝拉用于培训的费用超过640万元。”

  除培训外,加西贝拉还鼓励员工自己学习提高。“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出去读书,拿到文凭公司会报销所有学习费用。”朱金松说。

  另外,加西贝拉还强调中国匠人行业古老的“传帮带”传统。“对于有经验有贡献的老师傅,我们鼓励他们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朱金松对《电器》记者介绍,“让‘大师’带领‘小青年’们学技术、做攻关,并及时做一些革新改造成果的评比,形成氛围和制度。”除此之外,加西贝拉还为工人评职称,为工人评初级技师、中级技师、高级技师和首席技师等职称,并享受同相应级别的待遇。对于员工平时的小改小革,贡献显著的,都以员工自己的名字命名。

  “这样的做法,推广至加西贝拉每个部门、每名员工身上。”朱金松说,“就如食堂这样的后勤部门,我们也会举办厨艺大赛,鼓励他们自创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只有初中毕业的炊事员,也能评上高级技师。”

  

人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在员工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实现创新和超越,才能生产质量一流的产品,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朱金松说。但是,很显然,朱金松所说的“创新”与很多人提起的创新,含义却不尽相同。对很多人而言,提起创新,都要强调是“颠覆性”的、“完全不同”的,而朱金松却相信:“人人都能创造奇迹。”在这种理念下,加西贝拉鼓励任何岗位员工的小改小革,而每项革新无论大小,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

  例如,R134a冰箱压缩机对生产环境的清洁度要求很高,陈江涛为了改变压缩机螺钉气动拧紧易发生机芯喷油现象影响生产线清洁度的弊端,提出了将气动拧紧改成电动拧紧的解决方案并成功实施。而这位叫陈江涛的员工只有21岁,是加西贝拉历史上最年轻的技师。

  56岁的钱辛慰1991年进入加西贝拉,2010年就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我们1990年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在我们的首席技师钱辛慰的精心维护下,到现在精度都丝毫不差,做设备的‘老外’到我们这里来,看到使用20多年的设备维护得如此之好,都非常震惊。”提起钱辛慰,朱金松丝毫不掩饰满脸的自豪,“他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完成技术创新成果超过400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

  2006年,加西贝拉引进意大利BTB公司生产的曲轴箱组合加工专机,加工速度和精度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到了2015年,客户对压缩机噪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曲轴箱气缸孔相对螺钉孔位置度的精度制约了对压缩机噪声控制的提升空间。加西贝拉机加工车间的维修工段长、浙江省嘉兴市“工人发明家”金阳带领团队推进这项技改工作,他采用整体定位方工取代原有两个定位销定位的方式,设计制作整体定位块,解决了五孔位置度偏移不稳的情况。

  “我们还有一位员工,从电机车间的维修工做到维修班长,再到主管维修的车间副主任,对车间里的设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已经成为设备专家。后来他自己出去创业成立机械设备公司,生产制造的设备可以完全替代进口设备,加西贝拉三厂建设生产线时,我们就采用了他提供的设备,这也是中国首台套在这一工序可以代替进口设备的国产设备,且价廉物美。”对于加西贝拉的员工,朱金松在《电器》记者面前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不但为加西贝拉节约了成本,更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这也是加西贝拉对社会的贡献。”

  “合格的产品上升到精品、工艺品,其中的差别很大程度来自己于人的差别。”朱金松说,“要相信人人都能创造奇迹,好的产品必定出自好的人之手。”

  

积跬步,方可至千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是相信“人人可以创造奇迹”,才让加西贝拉在创新之路上收获“质的飞跃”。

  加西贝拉新近投产的三厂生产线,每6秒可以生产一台压缩机,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都是技术领先的生产线。“在设计生产线时,我们没有盲目引进进口设备,也没有盲目的实施机器人换人。我们的要求有三点,一是自动化程度要高,二是生产效率要高,三是产品质量要好,真正对用户负责。”朱金松对《电器》记者介绍说。而要做到这三点,只有一个基础,就是对所有生产流程的深刻了解以及对所有生产设备的了然于心。

  很显然,加西贝拉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员工与设备提供商一起,联合研制设备。他们对生产工艺进行创新,原来需要三台设备完成的工艺,如今在一台设备上即可完成,原来需要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的生产,如今在两台设备上即可完成。他们还改变生产线的组线方式,将原来的流水生产线做成岛式生产线。基于对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了解,他们还敢于采用国内设备代替进口设备。

  可以说,加西贝拉三厂的生产线的胜利投产,是加西贝拉专注、发扬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然而,事实上还并不仅限于此。

  “从成立至今,加西贝拉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专注于冰箱压缩机的研发生产。未来,加西贝拉要拓展新领域,发展第二产业。”朱金松告诉《电器》记者。让《电器》记者深为叹服的是,朱金松所说的“发展第二产业”并不与“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相悖。

  “加西贝拉要发展的第二产业,原则是要符合中国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但操作的基础是要结合加西贝拉的自身优势。”据朱金松透露,由于加西贝拉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工艺装备、生产线设计建设等方面拥有大量的经验,目前,加西贝拉开始为其他引入机器人的企业做机器人操作培训,为其他企业做安全生产培训,甚至会参与设备招标,给国外企业做生产线的设计建设。“因为我们已经拥有这样的能力。”朱金松说,“2016年,加西贝拉成立了‘2.5’产业的科技服务公司,目前运转良性。”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国产冰箱的质量、技术以及在全球行业地位的提升,国产压缩机功不可没。加西贝拉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也正是如此,加西贝拉的年产能力已经从最初的3万台到今天的超过2500万台,其中,超过50%销往海外市场,销往30多个国家60多家知名冰箱企业,是伊莱克斯、惠而浦、博世、西门子、海尔、海信、美菱等这些冰箱品牌的“全球最佳供应商”。如今,加西贝拉又在用多年来靠专注、专业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开拓第二产业,朱金松说:“我们还不够‘工匠’,但我们走在‘工匠’的路上。真正的工匠精神,必是运于心、融于血脉的。”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