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中华民族的血脉荣光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工匠”以及“工匠文化”绝非舶来品,只是在中国近代的动荡和变革中,淡出了这浮躁世界的视线。其实,工匠和它代表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从未间断。在近期精彩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我们就看到在故宫的围墙内,那些终其一生修复文物的工匠们。时间流过他们的人生,流过他们的后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正是发源于中华民族上古年间的“工匠精神”。

  在宁波的天一阁,藏有一部工匠神典,名叫《鲁班营造法式》。这部诞生于明代的古书,凝练着古人在木工行业的智慧。收藏至今,它已成为木工、建筑等行业的史学圣典。

  这部书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因为鲁班的传奇,更是因为“工匠”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的传承。

  “工匠”以及“工匠文化”绝非舶来品,只是在中国近代的动荡和变革中,淡出了这浮躁世界的视线。其实,工匠和它代表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从未间断。在近期精彩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我们就看到在故宫的围墙内,那些终其一生修复文物的工匠们。时间流过他们的人生,流过他们的后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正是发源于中华民族上古年间的“工匠精神”。

  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对中华民族发明的“工匠”一词进行解读,即使它似乎在日本被发扬光大、在德国被实践出精华。

  匠,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匠,木工也。”这是一个会意字,从匚,指盛放工具的筐器;从斤,就指的是工具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表示从事木工。此后随着木工之外的手艺逐渐增多,匠被广泛用于书籍之中,泛指工匠。

  在“匠”的基础上,工匠一词随之产生。工匠,被释义为“有手艺专长的人”。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谓,其中的“工”就是工匠。在先秦著作《逸周书?文传》中,周文王教育太子发:“凡土地之间者,胜任裁之,并为民利。是鱼鳖归其泉,鸟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

  战国著作《管子》曾对“四民”有总结,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由此可见,至少从周朝开始,工匠就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而那时候,日本还是个荒岛,欧洲还是古希腊蛮荒的城邦年代。

  此后,在东汉王充的《论衡?量知》中有载,能 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穴凿穴 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工匠在那时已成为各行业掌握手艺技巧的人的统称。

  工匠所代表的精神也早在《淮南子》中就表述过??“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工匠的特点在于“巧”,能工巧匠脱胎于此。“巧”则是精巧的意思??精确、巧妙。

  时下总被当做宣传口号的“匠心独运”,正是“巧匠之心”。翻译成当前的词汇,正是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

  在研读“工匠精神”的时候,我无意发现了一个经常听到的奖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一奖项奖励中国建筑中的优秀工程,以“工匠之神”鲁班的名义。鲁班有多神,在这里无需赘言,“班门弄斧”这一成语足够说明问题。但在这里,必须要提到鲁班的另一种神??工匠精神,至今人们仍在成语中、奖项中、收藏的古书中使用“鲁班”,这本身就是对“鲁班精神”的致敬,也是对他所树立的工匠标准的致敬、更是对他传承至今的工匠精神的致敬。

  所以,源于中华大地的“工匠精神”,在如今现代工业的机器轰鸣声中重拾,既是对中华文明的血脉传承致敬,又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时灵魂的召唤。

  当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中国制造和中国的工匠精神会成为历史的标签吗?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