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白日做梦还是闯入“上帝禁区”?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自2014年Facebook收购Oculus后,几乎每月都有一个新的大公司加入虚拟现实行业。根据《财富》杂志近期对世界各大科技公司的排名,前10名的公司里有8个都以某种方式参与到AR和VR行业,有的在积极开发系统与平台,有的在自主研发产品,还有的企业将目光聚焦在VR内容。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有多火爆?用不少创业公司负责人的话说:“只要你做出一款VR,就会有人投资,只要不是谷歌那样的纸壳。”实际上,体验过谷歌纸板VR眼镜Cardboard的人都知道,这款产品不错。更重要的是,在不久前的2016谷歌I/O大会上,这家公司推出了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虚拟现实(VR)平台??Daydream(白日梦)。
一时间,粉丝们沸腾了。科技狂人对虚拟现实技术不吝赞美,“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的憧憬纷沓而来。将人类的神经与虚拟现实世界连接,颠倒人类的五感,让人类徘徊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成为人们对虚拟现实的终极追求。但是,不要忘记,“虚拟与现实”千百年来都是上帝的禁区。
人类对虚拟现实的探索,或许是一场“白日梦”,或许是闯入上帝禁区的重要一步。
起源于科幻小说
VR也叫虚拟现实技术,如今已成为行业与资本热捧的未来科技。百度百科对它这样定义: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在这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环境,让用户有着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的感受,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度空间内的事物。
与很多高科技技术最早来源科幻小说类似,虚拟现实这一概念同样来自近百年前人类的幻想。1935年,小说家Stanley G.Weinbaum在小说中描述了一款具备虚拟现实功能的眼镜。作为虚拟现实概念的开山鼻祖,小说描绘了以眼镜为基础,利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全方位模拟,从而达到沉浸式体验的目的。随后的几十年,VR技术一直停留在军方和实验室状态,真正进入消费领域,是由日本公司完成的。1994年,SEGA和任天堂分别推出Sega VR-1和Virtual Boy游戏机。尽管当时这两款设备在业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但由于高昂的设备成本以及低劣的体验,VR技术事实上并未借此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VR的火爆,源于Facebook的一次收购。2012年,Oculus Rift作为一款头戴式VR设备,在知名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募集到160万美元资金,随后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从此,各大公司的一哄而上,虚拟现实技术变得风光无限,在CES和AWE等展会上,VR技术已然兴起,逐步抢占展会主舞台。
企业积极布局,前景看好
市场研究公司IDC最新预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虚拟现实设备的出货量将超过900万台,这个数字远高于去年的35万台。到2020年,虚拟现实设备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6480万台。出货量暴增的背后,是微软、三星、乐视、小米、暴风科技、奥图科技、蚁视等硬件厂商在VR领域的积极布局。当然,不同品牌专注的产品类型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业界将VR头显设备分为三种:移动端头显设备、PC端头显设备(也叫外接头戴式设备)和一体机头显设备。移动端头显设备只要放入手机即可观看;外接头戴式设备需要连接电脑才能观看;一体式头戴设备也叫VR一体机,具有独立CPU、输入和输出显示功能。三种头显设备差别较大。移动端头显设备,例如暴风魔镜VR、三星GEAR眼镜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外接式头戴设备,例如HTC vive、Oculus Rift,具备独立屏幕,产品结构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用户体验较好,但受数据线束缚,无法自由活动;一体式头戴设备,例如大朋、picoVR一体机等,无需借助任何输入输出设备,就可体验虚拟世界,但是产品数量偏少。
实际上,目前积极布局VR产业的企业数量超过我们的想象。2016年被全球业界普遍认为是VR商业化普及的元年,各大行业厂商纷纷发力,追赶这股VR浪潮。三星、HTC、索尼、Oculus等科技巨头的加入,推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让人们看到这个行业的未来。同时,中国VR市场也遍地开花,目前已有200余家VR领域的科技创业公司,覆盖全产业链环节,这将加速虚拟现实设备普及。
在高盛的VR/AR报告中,最乐观的预期是截至2025年,单纯的VR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100亿美元,而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的市场规模分别只有630亿美元和990亿美元,这也难怪业界传言HTC押注VR行业。2016年4月26日,在HTC VR中国战略及生态圈大会上,HTC宣布将推出全球加速器计划,并联合13家合作伙伴成立亚太虚拟产业联盟,包括Valve、华纳兄弟、阿里巴巴、NVIDIA、AMD、完美世界、EpicGames、Unity、优酷、爱奇艺、顺网科技、Ubisoft及数家联盟创始会员单位。HTC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雪红表示:“透过亚太虚拟现实产业联盟,HTC将联合所有优秀的伙伴们一起努力,加快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的民众受益。HTC Vive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进入全新世界的通路,这个通路是真实存在的,资源无限也完全不受约束。思想有多宽广,通过HTC Vive所能实现的就有多宽广。”
在移动端头显设备方面,暴风魔镜的出货量和熟识度无疑最高。在2016中国VR/AR产业峰会上,暴风魔镜CEO黄晓杰表示,未来90%的VR市场将属于移动VR,在PC端运行VR的比例不足1%,相比之下,支持VR的手机比例已达到34.5%。移动VR能够被应用在许多场景中,影响并颠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2016两会期间记者使用VR设备进行拍摄、芒果TV的超女发布会也采用VR直播,移动VR产品已初具市场规模。
应用领域广泛,颠覆传统行业
目前,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产品虽然未达到普及的程度,但已在不少领域得到尝试应用。如同“互联网+”,投资大热的虚拟现实很可能引发“VR+”。目前,业界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将在视频游戏、事件直播、视频娱乐、医疗保健、房地产、零售、教育、工程和军事等领域有较大发展。
游戏毫无疑问是VR重点应用的领域之一。在任何有VR出现的展会,游戏基本都会成为现场的焦点,排队体验的人络绎不绝。视频同样是国内外企业关注的焦点,中国很多影视频网站和公司正在布局,包括爱奇艺、乐视、暴风TV等。值得关注的是,不少A股上市公司也开始布局VR领域的内容。据《电器》记者了解,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三家公司已在VR影视领域开始大量投入,并积极展开并购;奥飞娱乐、联络互动、盟云移软、掌趣科技、暴风科技等公司已经进入VR游戏开发、VR主题公园建设等领域。
除了影视,房地产领域对VR也非常感兴趣。在2016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旁的展位上,美谷科技打造的VR+房地产样板间成为不少人关注的重点。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实体样板间通常需要耗费上百万元,采用VR选房、VR样板间的应用只需要五分之一的费用。
此外,虚拟现实VR技术在消费、旅游、医疗、体育等各个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与普通消费者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黄晓杰表示,VR是一个大产业,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Facebook、微软、华为、腾讯等国内外巨头共同发力,VR产业将迎来大爆发,预计2016年全球VR用户将超过2000万人。
资本力量不容忽视
VR一夜之间成为互联网、科技行业的“网红”,背后离不开资本推动。“2016年比较热门的投资领域包括AR/VR解决方案或服务、VR硬件、广告/市场营销、分销、视频、外围设备、应用程序和游戏。2015年第四季度,研究AR/VR的初创型公司,75%的公司募集了天使投资、种子投资或者A轮风险投资。”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到,“资本的流动、巨头的入局,预示着VR时代正在到来。”智东西&极果创始人CEO刘鹏表示,VR之所以来得如此之快,资本是最重要的加速力量。
从投资的角度看,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万浩基认为,硬件领域的投资风口已经过去,行业大的厂商都在追求覆盖率,未来VR硬件领域将是大厂商争夺的焦土。在VR内容投资方面,他认为,游戏、视频、影视每一块都有机会,因为很多大厂商在内容层面不一定跟得那么快,专业性做VR内容、VR游戏的未来可能做出几个伟大的公司。
不过,过热的VR投资,也引起了证监会的关注。据财新网5月11日消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叫停了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通过主流财经媒体的报道与分析,《电器》记者了解到,VR基本与2015年的O2O类似,炒作过热。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鼓励实业与原行业正常扩张的,但是跨界太“high”、动机不纯,特别跨界做虚拟现实产业,会不断通过概念吹大泡沫,造成不稳定。这一次“叫停”,也使得连续上涨的虚拟现实概念股票受挫,投资界也进入需要冷静思考的阶段。
闯入上帝禁区,尚需时日
需要冷静的不只是投资界。虽然VR的确会让人产生奇妙的体验,企业也乐于用不同的方式进入该领域,但从各方的表现来看,VR距离进入“上帝禁区”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有人把VR设备比喻成苹果手机,虽有缺陷,但会改变行业。从《电器》记者体验的产品来看,移动VR设备在交互性、沉浸式方面普遍较差,看似简单的设备,售价并不低。很多用户表示,VR游戏会使他们感到眩晕。这是因为肉眼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会自动调节,VR设备通过左右眼偏差的图像来制造出3D立体效果,从而使用户进入虚拟空间。在使用时,用户的眼睛需要不停作出调整,时间长就会感觉不适。而且,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会导致现实社会中各方面能力的下降,尤其对青少年来说更易成瘾,有害身心健康。
此外,目前VR真正可以应用的内容并不多,包括影视、直播、游戏等,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一同努力。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