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补贴“清算退款”:刺激政策的“闹剧收尾”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第二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电市场刺激政策,跨越时空,在2015年用“清算”二字将“政府干预市场”的弊端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

节能补贴“清算退款”:刺激政策的“闹剧收尾”

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于昊

---------------------------------------------------------------------------------------------

  第二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电市场刺激政策,跨越时空,在2015年用“清算”二字将“政府干预市场”的弊端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电企业的销售负责人来说,即将到来的“猴年”新春怕是过不好了。“闹心”的不仅是低迷的市场需求,还有历经长达半年时间“沟通”却无法解决的第二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清算退款”问题。

  在长虹、TCL等上市公司陆续在公告中披露“被要求”退回巨额补贴款并表示“存有异议”后,这场始于2012年终于2013年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电市场刺激政策,跨越时空,在2015年用“清算”二字将“政府干预市场”的弊端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

  

巨额清算退款“揭盖”

  2015年12月底,四川长虹、创维数码、TCL集团、美菱电器相继发布公告称,公司将退回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高效节能家电推广财政补贴资金。

  四川长虹发布的公告显示,四川省财政厅将收回此前拨付给长虹的补贴清算资金4.39亿元,这一部分资金原本是用来补贴长虹平板电视的销售;TCL方面的公告也显示,广州开发区经济发展局要求公司退回财政补贴资金572万元,此外先前垫付给消费者的2.4亿元补贴资金仍未收到;创维数码也被要求退回补贴资金1.38亿元。美菱电器公告,公司需退回节能家电补贴资金3842.61万元,收回长虹空调节能家电(空调)推广补贴清算资金2665万元,此外,尚有3808.01万元账面应收国家节能补贴款未收到。

  这只是家电企业根据上市公司财务制度被迫公开的公告部分,截至本刊1月底发稿为止,尚有部分企业准备陆续披露相关信息。大多数中国主流家电企业牵涉其中。

  根据《电器》记者掌握的信息,此次“核查清算”,所有参与当年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家电企业被要求退回的资金总额接近20亿元。每个企业被要求的退款额在几千万至几亿元之间,且有总计几亿元的最后一批补贴资金尚未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披露的“退款”均将计入上市公司2015年度合并报表利润总额损失。换言之,所有响应2012年国家政策号召、参与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家电企业,在2015年遭遇市场低迷态势的基础上,将总计额外减少20余亿元的营业收入。

  据《电器》记者了解,事实上,大多数家电企业早在2015年上半年就已接到各地财政部门下发的《关于清算节能家电产品补贴资金的通知》,陆续接获退款通知。该通知明确表明,“清算”来自财政部下发的《财政部关于拨付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第九批)用于清算节能家电产品补贴资金的通知》。“清算”的核查执行机构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核查的方式为抽查。

  “在接到清算通知的第一时间,我们就在涉法与有关部门沟通。因为企业已经全额垫付给经销商几亿元,这么巨大的差额要求生产企业退回,任何企业都无法接受。我们希望知道这样的核查结果是怎样得出的,也希望让核查机构可以理解并不是企业在弄虚作假。”某冰箱企业销售负责人表示。

  在此番“清算退款”被陆续披露之前的半年,相关家电生产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与有关机构沟通。行业协会也牵头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例如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召集企业多次开会后,曾于2015年8月底形成《关于对家电节能惠民补贴垫款发放的核查清算工作的意见反映》文件上报相关部委。但截至2015年底,家电企业对“清算”的异议也没有得到解决,只得被迫进行坏账计提,陆续在财务年报中披露。

  

合格率为“0”的清算异议

  志高空调曾是2009年国家实施第一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明星企业。但现在,志高空调负责节能惠民项目的经理已经焦头烂额??截至本文发稿,志高正在准备披露的财务公告中,第二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核查清算结果合格率是??0。

  面对如此匪夷所思的结果,志高只能仍然表示:存有异议,希望进一步与有关部门沟通。该项目负责人对《电器》记者表示,出现如此核实偏差的原因是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志高空调的“原始数据”就与实际上报的数据有巨大出入,但始终没有扭转过来。

  志高这样的“异议”在此番“清算”通知中,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在目前所有披露的公告中,“异议”成了最普遍却十分敏感的关键词。

  据了解,家电企业对于核查结果的“异议”在于,企业认为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补贴款信息核查机制存在先天不足,造成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之间在数据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据多个企业的项目负责人一致表示,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相关部门没有建立独立的信息统计和财政资金补贴系统,这实际上是把资金的发放和信息统计这些本来是相关部门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生产企业。

  某彩电企业项目负责人表示:“第二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启动非常仓促,而且让生产企业承担提取支付补贴垫款的风险是极为不公平的。”据了解,2012年6月第二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后,为追求政策效果在市场中迅速显现,有关部门要求生产企业将补贴款100%垫付给经销商。从2009年就负责政策项目的某企业经理对《电器》记者解释道:“第二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时间紧张,由企业来替政府发放补贴款和收集信息,工业和信息化部核查。但家电渠道销售链条长,制造企业获得完整且准确的消费者信息非常困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曾经建议财政预拨的补贴款不要一次性全部发给各级经销商,扣留部分押金,等待最终核查结果出来后,再根据真实程度补发尾款。但是为了加快政策实施见效节奏,这一建议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专门下文要求必须‘及时’、‘全额’下发给经销商。”

  某企业项目负责人回忆道:“当时有关部门经常来催问,预拨款下发了没有?市场怎么还没见效?但我们认为这样匆促地将全额补贴下发给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级经销商非常冒险,这是让生产企业承担全部政策风险,而没有获益的事情。”

  另一企业的负责人称:“当时各地要求尽快下发补贴预拨款,企业只有先行全部垫付给经销商,许多经销商经营许多品牌的产品,别家企业都已垫付出去,你家不可能拖着,稍有迟缓,经销商就失去主动性。但经销商只是商业伙伴,他们拿到钱就行,包括信息核对这些细节上的问题,许多都不在意。”

  异议的另一方面来自以“抽查”为主的核查方式。多个受访企业负责人均表示:“我们只接到核查结果,但对具体的核查数据录入方式、细节无从得知。主要的核查方式是工业和信息部委托各地经信委等机构进行电话抽查。”

  业界专家表示,抽查作为一种统计学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能做定性分析,决不能用于会计审计算账。但此次核查得出约20亿元的退款结果,居然主要的核查方式是“抽查”。

  某企业负责人分析称,这次核查主要通过抽查部分由零售商提供的消费者信息来进行,合格率低,只能反映某个零售商在信息汇总上和企业审核上存在问题,并不能说明生产企业具体发货情况,更不能据此说明其他零售商有问题。“很多消费者在2012年买了节能惠民产品,3年后电话查访,接电话的人甚至都不是消费者本人,更有许多人不愿受访透露身份信息。这样不成功的电话对答,就被判为‘不合格’。有的消费者用一个人的信息买了几台节能产品,抽查中,这样被认定为‘只有一台合格’。类似情况比比皆是,这是政策执行规则、核查规则与市场现实情况严重背离的情况,用这样的抽样检查作为主要核定依据,而不是以实际开票来计算账务,这于理不通,也匪夷所思。”

  异议的第三方面来自零售信息的不准确。稍有常识的人知道,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要通过经销商、零售商才能实现资金和信息的流动,由于生产企业与经销商、零售商之间仅仅是商业合作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联并不紧密。生产企业能够对本企业的产量和出货量负责,但对于成千上万、各式各样的零售商与消费者,是无法保证他们提供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何况,这个政策自实施至核查时已有3年,更加剧了信息核实的难度。”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抽查的具体细节、数据至今没有公布,全额垫付100%补贴款给经销商的企业,对于哪个经销商有问题,去哪里追回不合格的补贴款根本无从得知。

  然而,关于抽查方式、信息偏差、无处追索、原始数据有误等方面的“异议”,家电企业至今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回复。只能“被迫”公告,计入2015年的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骗补?”

  迟迟无法解决问题的家电企业,在2015年底、2016年初相继公告“被清算”的资金。然而公告发出之后,却遭遇政策推动部门、媒体关于家电企业涉嫌“骗补”的质疑。

  事实的情况是,这一政策在2012年6月实施之前,曾经遭遇了家电刺激性政策历史上“最强烈”的抵制。《电器》记者对此记忆犹新,当时家电行业已经面临“透支消费”、“漏洞太多”等此前多个刺激政策实施后的“严重后遗症”??市场下行、产品转型面临难题。多个企业在通气会上均不支持进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当年接受《电器》记者专访时甚至明确说:“我希望国家再也不要出台任何刺激性补贴政策。”

  “我们无法完全排除个别经销商为了牟利而骗取补贴资金的情况,但企业从最开始就反对这样的政策出台,现在却又因为规则的漏洞和实施过程、核查过程不合理的原因说企业骗取国家补贴,这比我们自己垫钱退款还要无法接受。”某彩电企业高管直言。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在多个彩电企业披露“清算退款”后发出声明,其中一点是: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不仅涉及生产企业、还涉及大量经销商和四五千万名的消费者等环节,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针对所有环节和如此巨大消费群体,进行抽样核查的数据不可能没有误差,误差在核查各环节都可能产生,由于存在误差就说企业骗补是不成立的。同时,也不应把各环节出现的偏差和问题都由生产企业承担。

  事实上,“退款清算”的通知并没有任何一个字眼表明“企业骗取国家资金”。家电生产企业在此次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仅充当“垫付补贴资金”的角色,从出货及补贴资金下发流程上也没有骗取补贴的空间。不仅如此,如前文所述,许多企业至今没有收到应收的最后一笔补贴款,垫付资金的周转负担和利息成本均由生产企业担负,此外还有许多企业为了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几个企业每年的销售额都在1000亿元左右,即使市场环境恶劣也不会为了1亿元、2亿元而去冒违法、损失品牌公众诚信度的风险。这对任何一个战略决策者来说,都不合逻辑。”某大型家电企业负责人表示。

  某空调企业项目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称:“现在事实的情况已经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了严重伤害,这是在最初就预想到的结果。我们从最开始就不希望刺激性政策出台,却为什么又要靠它来骗取国家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多个家电企业对此事件的应对颇为无奈。某退款额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已经做了准备退钱的准备,不行就认了。”某退款额超过2亿元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会‘斗争’到底。”前文所述的“0合格率”的企业,启动寻找第三方或上级部门“法律仲裁”的方案。

  这一场跨越3年多时光的刺激性政策,究竟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尾?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