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碳酸酯产业增长迅速,健康发展是关键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邓雅静,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2019年5月9日,由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聚碳酸酯分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聚碳酸酯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暨《2019中国聚碳酸酯产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科思创、万华、鲁西、SABIC、帝人、三菱瓦斯、中石化三菱、浙铁大风、利华益等国际国内聚碳酸酯供应商,以及改性塑料、聚碳酸酯零部件加工企业等前来参会,共同探讨聚碳酸酯产业未来的创新与发展,拓展市场的机遇和空间。
报告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国。过去5年,国内聚碳酸酯产能增长迅速,从2014年的61万吨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120.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8.6%。同时,国内聚碳酸酯的消费量也从2014年的153万吨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184万吨,产能增速远高于需求增速,显著缓解了严重依靠进口的局面。随着国内企业纷纷投建新装置,中国的聚碳酸酯产能年均增速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2年,国内聚碳酸酯年产能将达到352万吨,年均增速将达到30%。
与产能大幅扩张相伴的是,聚碳酸酯的自给率不断攀升。报告指出,聚碳酸酯的自给率从2008年的约13%提升至2018年的近50%,随着多套新建产能的释放,未来,聚碳酸酯的自给率还将大幅提升,预计在未来3~4年内,国内聚碳酸酯总产量将超过总需求量。
“供大于求”是聚碳酸酯产业将面临的巨大挑战。报告通过对各细分应用市场的未来增长情况分析得出,聚碳酸酯的应用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中国经济的“L”型发展,预计国内聚碳酸酯在电子电气、汽车、家电、医疗等领域将维持4%~6%的增速。未来5年,预计国内各领域的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在电子电气(尤其是消费电子)和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占比会略有提升,但整体消费增速乏力,整个行业将进入低速发展期。
事实上,聚碳酸酯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不只是供大于求、下游需求乏力,行业整体利润的下滑同样堪忧。报告指出,当前聚碳酸酯市场应用的主流是双酚A型聚碳酸酯,其成本效益直接体现于双酚A与聚碳酸酯两种产品的价差。虽然各家公司在工艺技术、原料来源等方面有所不同,成本也存在差异,但通常认为,聚碳酸酯与双酚A的差价在5000~6000元/吨之间。然而,对比一般通用级聚碳酸酯与双酚A的差价, 2013~2018年,只有2014年中一小段时间的差价小于5000元/吨,其余时间均保持在5000元/吨以上,特别是在2015年后,差价基本在8000元/吨以上,在2017~2018年初,差价甚至超过10000元/吨。进入2018年下半年,聚碳酸酯与双酚A的差价迅速缩小,甚至一度低于4000元/吨,行业出现普遍亏损现象。
为了防范聚碳酸酯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可能造成的投资浪费与产能过剩,为产业决策与政策制订提供依据,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报告给出了多个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加强国家宏观指导,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到行业组织共同向市场发出警示,让整个行业认识到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理性投资;二是完善产业指导目录,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把聚碳酸酯合成技术从鼓励发展目录中去除,并研究适当增加行业准入门槛的可行性;三是鼓励发展中高端聚碳酸酯产品,加强国内企业自主研发与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提高国内产品质量、丰富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高端产品结构性短缺的局面;四是加强关注进口产品的总量和金额,预先考虑可能的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伤害,必要时可以考虑对冲击市场的产品发起反倾销措施;五是加强不合格废旧塑料进口控制,促进合格产品的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邓雅静,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